——讀王瑛同志事跡有感于廉政本色
陳連軍
“巴山紅葉,生時燦若云霞,落時遍地芬芳”——這是王瑛同志最真實的生命寫照。讀完這位“永遠的巴山紅葉”的感人事跡,一位紀委書記的鐵骨與柔情在腦海中揮之不去,讓我對“廉政”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一、廉在“正”字,堅守原則的硬度
王瑛的廉政,首先體現在“寧可得罪人,絕不辜負民”的原則堅守上。在查處“3.24”案件時,面對說情風、關系網,她擲地有聲:“就是頭破血流,我也要查個水落石出。”這種“硬氣”源于她對職責的敬畏——紀委書記的“紀”字,左邊是紀律的“紀”,右邊是自己的“己”,唯有管住自己,才能執行紀律。她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立下規矩:“關系我們一個不搞,門檻我們一個不設”,這種對規則的敬畏,正是廉政建設的基石。
二、廉在“情”字,心系群眾的溫度
王瑛的廉政不是冰冷的鐵面,而是飽含溫度的大愛。她背著“背篼書記”的名號,將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,用雙腳丈量民情。為“背二哥”們建起幫扶公寓,給貧困學生交學費,為受冤群眾奔走...這些看似與“反腐”無關的舉動,恰恰揭示了廉政的真諦——廉政不僅要“清”,更要“親”,清的是公私界限,親的是魚水之情。她讓我們明白,真正的廉潔不是獨善其身,而是要讓百姓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溫暖。
三、廉在“細”字,防微杜漸的精度
王瑛創造性地提出“五個零”工作法(辦事零距離、辦案零差錯、談話零保密、信訪零擱置、監督零盲區),將廉政要求細化到每個環節。她常說:“紀委不是一把刀,而是一盞燈,要照亮每個角落。”這種對細節的執著,體現了廉政建設需要“潤物細無聲”的功夫。在她看來,廉政不是事后追懲,而是事前預防;不是運動式整治,而是制度化守護。
四、廉在“久”字,生命詮釋的厚度
最令人動容的是,在肺癌晚期,王瑛依然在病床上批改文件,將生命的最后時光全部奉獻給紀檢工作。她用生命詮釋了什么叫“鞠躬盡瘁”——廉政不僅是一種職業操守,更是一種人生信仰。那片巴山紅葉,在生命最絢爛時傲然挺立,在凋零時化作春泥,這種超越生死的堅守,讓廉政二字有了生命的重量。
啟示與思考:
王瑛事跡給當代廉政建設三大啟示:
廉政需要“剛柔并濟”——既要有鐵面執紀的剛性,也要有為民服務的柔性
廉政需要“標本兼治”——既要嚴肅查處大案要案,也要在日常細節中構建防護網
廉政需要“精神引領”——只有當廉潔內化為價值追求,才能獲得持久生命力
掩卷沉思,那片巴山紅葉已不僅是一個符號,更是一種精神坐標。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,我們當以王瑛為鏡,常思“入黨為什么、當官做什么、身后留什么”,讓廉潔成為浸入骨髓的習慣,化作溫暖人心的力量。正如王瑛最喜愛的那句詩:“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,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。”真正的廉潔,源于對黨和人民最深沉的愛——這或許就是巴山紅葉歷經風霜而愈發鮮艷的奧秘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