驚聞楊振寧先生與世長辭,心中若有所失。為寄托這份追思,我重新捧起他那本文集。此番拜讀,不為鉆研深奧的物理,只為在字里行間,與這位世紀智者進行一次安靜的對話。
初讀:仰望星空的遙遠
書頁間,“宇稱不守恒”與“楊-米爾斯理論”的論述,依舊閃爍著理性的冷輝。過去拜讀這些,感覺像是在仰望一顆遙遠而完美的星。楊老的成就構筑了一座科學的圣殿,令我心生純粹的敬佩,卻也感到難以觸及的遙遠。
再讀:觸及血脈的溫熱
直到目光落在那篇《鄧稼先》上?!暗溉碎L久,千里共同途。”這十個字,像一束光,驟然照進了我的理解。
我恍然明白,楊老的一生,是一部關于“選擇”與“歸途”的深沉史詩。他與鄧稼先,一位名滿天下,一位隱姓埋名,卻以不同的生命軌跡,奔赴了同一條報國之路。這份“共同途”的誓言,是超越了物理學的肝膽相照。也正是在這一刻,他晚年的歸來,在我心中有了全新的重量——那不是一個榮譽等身的學者衣錦還鄉,而是一位游子,跨越山海與歲月,對故友與家國履行的深沉諾言。紙上的他,從此有了體溫,成了一位重情重義、可感可觸的長者。
品讀:照見前路的微光
楊老晚年,將心力傾注于育人。他曾寫道:“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,他們的問題常常給我新的啟發?!边@句話,勾勒出他歸來后最本真的姿態:一位文化的守望者,一位純粹的師長。
這份姿態,深深映照進我們的工作。在工投集團的集體里,我們何嘗不是“共同途”的同行者?崗位各異,目標同一。
合上書,楊老的背影在思緒中漸遠,卻留下了一片溫暖的光暈。他讓我相信,巨匠并非生而遙遠,他們也曾是鮮活、執著且深情的生命。最好的緬懷,是如他一般,做一個堅定的“同行者”,與我們的團隊,與我們的時代,并肩前行,共同寫下無愧于心的答卷。
胡月